中药产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视点>中药产业
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时间:2011-06-16 18:26      来源:      点击:0次       打印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药产业是我国目前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朝阳产业。近年来,中药产业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中药现代化和中药材产业化”被国家列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范畴。国家科技部实施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有力推动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安徽省是全国公认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庞大的产业集群,众多的研发机构,还有全国影响力最大的亳州药市,这些都为促进和发展我省中药材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那怎样才能将我省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又使这一产业优势转化成为推进安徽跨越发展和提升安徽GDP的经济优势?这就是我们成立中药材产业化分会的目的和未来任务。下面我就以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为题,与大家共同探讨我省中药材产业化问题,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1  安徽中药材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1.1  区位优势  


1.1.1  环境气候: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临江近海,交通运输快捷便利,地貌条件复杂多样。安徽的气候有两种类型,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总体来看我省属于一种雨量适中,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季节特征明显的气候。由于具有复杂地理环境和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使得我省境内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1.1.2  区域特点:安徽是农业大省,由于气候温润,阳光充足,水土资源丰沛,适宜种植各种各样的植物。据史料记载,我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高粱、棉花、以及栆、桃、杏、梨、西瓜、冬瓜、大豆、莲藕等类经济植物和食用植物,都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中药材种植是随着经济植物和食用植物的种植习俗和医疗需要逐渐推广开来。如凤丹(始于晋代)、亳菊、亳芍(始于宋代)、宣木瓜(始于明代)等。


1.1.3  资源状况


1.1.3.1  人才资源: 安徽有两所中医药高校(中医学院、中医药高专)和多所高校已开设药学和制药专业(科大、安医大、安大、皖南医学院等);还有很多专业团队和研究机构,如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安徽省医学研究院、安徽省药物研究所、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现代中药工程研究中心等,都有很强的研发队伍和技术人才。


1.1.3.2  中药材资源:据调查,我省境内有各类中药材3578种。植物类药材2904种,动物类药材526种,矿物类药材92种,其他类药材56种,居华东之首,全国第六。 


1.2  产业平台


1.2.1  “南新安,北华佗”,是我省极为珍贵的中医药遗产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安徽人不光是为这6个字引以自豪,更重要的是要将这6个字的文化内涵和精髓推陈出新,使其成为一块激发当代安徽人创新“皖医、皖药”的中医药文化和精神平台。


1.2.2  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档次最高、交易量最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按一个市统计),故被誉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中药材市场之首。 药材交易中心占地25.8公顷,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中材种植面积达4万公顷,占全国1/10以上;经营中药材的专业公司有350余个,交易中心有中药经营摊位6000多个;每天上市品种2600多个,上市量约6000吨,年交易额约100多亿元;全市涉药从业人员达100万人。从以上统计的数据看确实令人震撼,因此我们认为,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绝不能只把他单纯看着是一个对外交易药材的场所,更重要的意义他是承载着引领和带动安徽中药材产业前进火车头的作用。安徽中药材产业化能进步与跨越发展,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功不可没。因此说,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这个平台非常重要,要精心培育、大力扶持和规范管理。


1.2.3  安徽省医药行业协会中药材产业化分会,是一个为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经安徽省经信委、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安徽省医药行业协会领导研究决定成立的行业组织。


业务范围是:承担我省中药材产业化政策扶持评审、名优药材认证、人才和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功能。反映会员要求,协调会员关系,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各中药材加工、中药生产企业提供服务。


1.2.4  安徽省药学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安徽省药学会旗下的二级分会,由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会址设在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其宗旨是指导我省的中药材种植养殖企业和农户有序、规范开展中药材种植养殖,推动和促进我省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保护和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此外,专委会还将开展①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和繁育基地;②建立“皖药”研究及GAP生产示范基地;③建立中药材产业化、标准化人才培训、中药材科研教学基地和建立中药行业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站。


1.3  产业政策  本文收集了安徽省人民政府有关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的5个政策性文件。


1.3.1 《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本规划是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2003】53号)《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和省计委《安徽省“十五”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精神制定的。


1.3.2 《安徽省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4-2010年)》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制,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皖政办【2004】15号)2004年3月8日转发。


1.3.3 《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2009】87号)。意见在第六部分就加快发展我省中药现代产业、种植业和加工制造业作了重要阐述。


1.3.4 《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订。该文件全面总结了我省十一五以来中药材产业化所做的工作和十二五我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我个人认为这个文件对各地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建议大家认真学习。


1.3.5 《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办【2009】68号)。该文件是省政府办公厅2010-11-29发布,文件从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工作、扶持政策、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对加快我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作了认真而周全的部署和指导,可以说这个文件是集省政府参事多年的调研,聚众多行业专家的呼吁和智慧,发布的一份对推进我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性最强,政策上最倾斜性的纲领性文件,希望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认真学习,好好把握,抓紧贯彻。


以上这些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围绕如何充分发挥我省中医药资源优势,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强中药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快中药产品开发,培育中药优势产业,促进安徽经济发展等的政策对支持和促进我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层面出台的有关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文件也很多,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1.4  产业结构


我省中药产业结构丰富,从低端种植养殖,到中端加工提取,再到高端的研发制药,门类齐全。但总体来看,高端和中端的份量较小,低端所占的比例明显较大。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中、高端产业转型,推动产品优化升级,已势在必行。


2  安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方向


2.1  影响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安徽中药材产业虽然具备很多优势,但也还存在着诸多影响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所以导致该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产业政策落实难;②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③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④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⑤资金投入不足。


2.1.1  产业政策落实难:产业政策能否在一个地区得到顺利贯彻与落实,通常是取决于这个地区主要领导人对该产业的兴趣度和重视程度。因为兴趣往往能激发和调动一个人做好某件事的热情和积极性。譬如前些年某地区盛产太子参、延胡索等中药材,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错,领导非常重视。但后来由于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主导产业转为机械产业,中药产业就逐渐被冷落,种植规模减少,支持力度也明显减弱,这是因为这个地区的产业主体发生了变化,导致领导对其产业兴趣和重视程度出现了转移,类似情况在我省其他地区也常见。不过需要声明的是,不是每个领导都是以兴趣办事。


2.1.2  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引起产品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很多,但通常是由于前期的产业规划没有设计好造成的。产业和产品的发展一定要应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譬如我们上世纪60-70年代的南药北移,北药南移,将东北的人参、云南三七、四川黄连引种到黄山、九华山栽种,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以失败而告终,劳民伤财,这就是教训。一般来说越是自然的越好,中药也不列外。现在国家非常强调和重视道地药材,无论是报项目,还是审批GAP产业基地,不是道地药材一律不予审批。因为只有土生土长的,顺其自然规律生长的东西才是好东西,野山参为什么那么值钱,原因就在于选择自然生长。


宁前胡是安徽近几年新产生的道地药材。该药材是2004年宁国市农委与安徽中医学院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几年的研究,该项目先后取得安徽省科技厅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并申请了国家专利,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宁国市“中国前胡之乡”称号。目前宁前胡产品供不应求,大部分销往太极集团、北京同仁堂、广药集团、神威药业等国内著名中成药生产厂家。近年来宁国市以种植和发展宁前胡为主导产业,并成立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近2000人;带动农户4000余户。201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5000亩,其中前胡面积达11000余亩,年产量1000余吨,产值5000多万元。宁前胡只是个范例,希望他能带个好头,在我省能多产生出几个类似宁前胡这样的优质皖药。


2.1.3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产学研结合就是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集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和综合优势。美国是最早倡导和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国家,它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成长应该说就是产学研合作的结果。在美、英、德、日等发家国家,产学研一体化过程都是通过政府行为加以扶持和指导,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科技发达,经济富有。由于产学研结合主体不明确,又并非政府强制性的政策,所以在我国目前推进难度还很大。这也就使得我们的很多企业对产学研结合不太重视,所以导致企业经营方式传统化,产业结构低端化,产品质量低值化,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发展缓慢、艰辛。大量事实证明,产学研搞的好的企业,其综合实力和产值效益都是非常好的。


2.1.4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什么是自主创新?简单地讲自主创新有3个特点:一是该产品属于自己的;二是该产品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三是该产品是新的,别人没有的,同时又是市场需要的,这就是自主创新。要搞好自主创新并非一件易事,他需要具备很多基础条件。首先是要集聚创新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继而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最后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产业,研发新优产品,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此推进企业发展,增加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知名度。而当前,我们有很多企业老总对自主创新意识不强,怕承担风险和怕花钱。对引进人才、研发项目和产品优化升级,总是瞻前顾后,生怕自己被套了进去,所以对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格格不入,不涉入,不沾边。以致无法提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


2.1.5  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都是靠资金来推动,资金不富有或投入不足肯定会影响企业的运作和发展。涉及的原因很多,因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安徽中药材产业究竟要做什么?怎么做?资源如何利用?产业怎样发展?产品又如何升级?这是当前亟待要梳理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发展方向谈两点建议。


2.2  错位发展,发挥区域优势,做大皖药基地


 据调查,我省境内有各类中药材3000多种,品种数约占全国中草药品种总数的54%。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品种,我省有287种,占79%。被列为全国重点药材品种有:白芍、菊花、茯苓、丹皮、木瓜、桔梗、半夏、前胡、明党参、板蓝根、南沙参、祁蛇、蜈蚣、龟板、鳖甲等15种。我省增补的重点药材品种:皖贝母、紫菀、山茱萸、霍山石斛、蟾酥、灵猫香、断血流7种,总共22种。可以说这22个品种都属安徽的道地药材。


从省药监局制订《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清晰地看到,我省各地市都有自己选择栽培的重点品种。亳州市:白芍、菊花、白术、桑白皮等;阜阳市:板蓝根、薄荷、白术、穿心莲等;滁州市:甜叶菊、滁菊、银杏等;六安市:霍山石斛、皖贝母、断血流、茯苓、天麻等;安庆市:茯苓、瓜蒌、葛根、夏枯草等;池州市:山茱萸、杜仲、桔梗、白术、绞股蓝等;宣城市:宣木瓜、太子参、宁前胡、元胡等;黄山市:贡菊花、杜仲、山茱萸、垂盆草、枇杷叶、绿梅花等。


中药材种植,各地区应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做到错位发展。譬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被列为全国重点药材都是我省品牌和道地药材,品牌和道地药材的形成是有很多外在和内在因素的,但最重要的是要看该物种在这个地区的适应性、道地性以及产品临床有效性。因此我们对待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一定要按照科学化论证、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管理的原则。在经营上可以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把我省中药材产业向优质化、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据2010年10月9日国家工信部、卫生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发布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鼓励企业建立中药材原料基地,发挥其带动中药材生产的作用,推进中药材生产产业化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实施。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规范化种植,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供应。对重要的野生药材品种要加强人工选育工作,制止过度采挖,运用生物技术进行优良种源的繁育;建立和完善种子种苗基地、栽培试验示范基地,推动野生药材的家种,降低对野生药材的依赖,为现代中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3  创新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


推进中药材产业化,除了要做好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中药材产品外,还要调整产业结构,拓宽产业链,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事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等产品的研发与深加工,同时还要积极向食品、保健品、日化产品等领域延伸。把我省的优质资源,用到产业转型和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效益。据调查,当前我省中药材产业60-70%还是以产销原料药材(含饮片药材)为主,因此对这种高投入,低产值,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产业结构,亟待需要调整。  


我们从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订的《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取的数据了解到:我省目前有中药饮片加工企业65家,从事中药提取物生产10家,从事中药(或中西药兼顾)生产和技术研发单位60余家。从以上公布的数据看,我省从事深加工、研发和制药的企业数量已经不少,但由于布局分散、规模企业少、优质强市产品少、产业链缺乏衔接,导致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工业产值总量小,2010年全省中药产品总产值只有100多亿元。


据美国《制药管理者》杂志评选2008年全球制药企业50强:美国占了21个席位,日本占8个席位;瑞士和德国各4个席位;英国、法国和丹麦各2个席位;我国没有企业入列。美国纽约州纽约公司2008年全球销售额为442亿美元(442美元×6.485=2866.37亿人民币),排全球第一;英国布伦特福德公司,全球销售额430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二;法国巴黎公司,全球销售额387亿美元,排全球第三;瑞士巴塞尔360亿美元,排全球第四。英国伦敦316亿美元,排全球第五。5家公司合计为1935美元×6.485=12548.47亿人民币。而我国2010医药工业总产值为12560亿元,其中中药工业总产值占1/5,约为2500亿,企业数量2300多个;合肥市2010年的工业总产值2700多亿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09-2010年度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按销售收入排名:哈药集团(281.98亿元),扬子江药业(275.85亿元),上海罗氏制药(150亿元),分别入榜1、2、3名。100强中华东地区入榜占了31%;其中江苏省有16家(排全国第一),上海市10家,山东省5家,浙江省3家,江西省2家,福建省2家。我省有安徽丰原药业(12.12亿元),安徽双鹤药业(10.42亿元)和安徽桂龙药业(9.39亿元)3家公司入榜,分别排在第63、81和94名;比2008年增加了2家。


按利润收入排名:上海医药(17.12亿元),中国医药集团(12.38亿元),广州医药集团(12.31亿元),分别入榜1、2、3名。100强中华东地区入榜占了45%;其中江苏省有14家,浙江省14家,上海市6家,山东省5家,江西省3家,福建省3家。(江苏省和浙江省并列排全国第一)。江苏康缘药业(4466万元,名列第99 位),北京紫竹药业(4236万元,名列第100 位),安徽无企业入列。


从以上收集的资料不难看出,安徽医药与国际和周边较发达的省市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当然,我们也不必灰心,因为安徽有基础、有优势、有资源、有人才,还有各级政府和政策的支持,只要我们做到目标明确、规划科学、求真务实、锲而不舍,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安徽就有很多优秀的企业跻身于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全球制药企业50强也会有我们的席位。


3  振兴安徽中药材产业的措施和办法


3.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办事机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材产业化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常难以做大做强。因此,建立以政府领导的办事机构,成立一个能办事、会办事、能办成事的协调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气候、水土条件,市场需求,制定产业规划。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加强领导,组织实施。


要加强市场调研、规划论证和资源整合,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家指导,选择优质、道地、高效的产业和产品,做大做强。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集中财力支持和培育大企业集团,要鼓励企业申报原产地理标识产品,加大对名牌产品的申报和认证,不断扩大名牌产品的数量、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2  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政策和资金扶持方面,省政府在《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意见》(【2009】68号)第三部分“扶持政策”条款中讲的非常具体和全面,请大家认真学习,选为自用,我这里就不再讲述。


3.3  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科技成果,培育产业示范大户


    广泛开展中药材种植养殖及产业化领域的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广大药农科学地掌握良种选育、规范种植、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产地加工等多方面的技术,还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药推广。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中药材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在研发中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研究,制定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开展濒危药材资源调查和保护,使广大药农懂得既要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又要注意保护中药资源,确保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大力推广优质品种、规范化种植、科学施肥、间作套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培训,促进中药材种植由粗放式生产到集约化生产,由规模化向规范化、效益化方向发展。我们还应加强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加工、干燥、仓储和中药提取、分离、浓缩、纯化、精制等关键技术的培训,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提取分离和产品研发的产业化示范大户和技术能手。


3.4  加强校企合作,实施科技创新,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


    推进中药产业化发展,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离不开科技人才和自主创新。我们的企业要发展、要进步,就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而学校要针对企业需求为企业定向培养德学兼优,技术过硬,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药科技人才,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药材生产企业工作,去创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要支持企业技术升级、产品改造;要协助企业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和资源配置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作为企业要注重高端人才、研发机构、技术服务平台的引进,从源头上抓创新,让那些高端人才的最新科研成果在您的企业孵化、转化和产业化。


3.5  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壮大产业化队伍,振兴皖医皖药


    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建从事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的服务性民办经济组织。该组织以服务成员、谋求成员利益为宗旨。成员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盈余返还为准则。入社成员可享受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政策和业务指导、行业信息咨询、技术培训和科研成果转化服务。


    合作社可不定期地组织社员召开座谈会,对中药材产销市场和趋势进行专题研讨;协助成员申报和承接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项目。各级政府要多鼓励、多扶持药农参加合作社,壮大中药材产业化队伍。要创新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创造条件,争取政策,对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成员或企业进行宣传和表彰。充分发挥合作社连接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中药材产业化的建设,为振兴和发展皖医、皖药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