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视点>热点聚焦
美国电子处方普及应用越来越广
时间:2016-05-12 10:40      来源:      点击:0次       打印

美国的医药电商环境在2016年上半年出现新的变化。

处方药网上销售放开,医院将电子化处方发送到医药电商平台或者药店;患者直接到药店,提取药店备好的药品,或者干脆回家坐等快递送货上门。这样的场景翘首企盼了多年。

在场景模拟过程中,投资者不仅关注天猫医药馆、京东到家等医药电商大平台,也关注从药店到家的“最后一公里的电商平台”。最近两年,号称一小时送药上门的快方送药、药给力等为代表的新型社区医药电商企业,可谓是方兴未艾。

2016年上半年,美国电子处方普及应用越来越广,奥巴马医改方案也有一些硬性约束。在美国,由于电子处方的普及,患者在家庭医生或者专科医生处完成就诊,电子处方直接发送药店,患者在社区附近的药店拿药即可。美国人似乎越来越习惯这样的消费方式。

此外,美国的医药、非医药零售业巨头近年来纷纷主动拥抱电商。沃尔玛和Kroger等零售企业,都在进一步推进在线订单业务,扩张线下门店的自提服务。零售业巨头试图利用自己遍布社区的实体店作为一种战略优势,与大型电商平台抗衡。

20164月中下旬,美国零售药店巨头CVS宣布,将联合初创电商平台Curbside推出便捷的消费者自提服务,CVS称旗下所有门店将在年底前普及这一新的服务。

如果这一设想落地,消费者未来可以通过Curbside下订单购买非处方药、保健品,甚至其他商品;或者药店配好医生电子处方上的药品,通过Curbside告知患者;患者自行到药店和超市自取商品。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消费者在药店、超市停车场或者固定提货点,就可以接收自己在Curbside订单上的商品,然后离开,整个过程简单快捷。

除了网络药品邮购服务以外,美国医药电商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事实上,美国仅网络药品邮购已经占据药品市场规模的20%30%,新的医药模式也在成长。

美国医药电商环境趋好,与其医药市场格局密切相关。

第一,美国医药消费的主渠道是药店,而不是医院。美国的医院主要接受手术患者和急诊患者,医院药房也主要提供手术用药和急诊用药。美国大量普通门诊和简易手术在数量众多的诊所发生,有的诊所也不提供药品,患者习惯在药店拿药。

因此,电子处方流转的引入,在美国只是让患者更便利地消费药品,并不需要改变已经板结的行业利益格局。

第二,美国药店行业集中度非常高,CVS、沃尔格林(Walgreen)Rite Aid等大型连锁药店已能够解决大部分美国人吃药的问题,医保支付体系也很顺畅。由于线下连锁药店占有强势地位,美国的网络药店和医药电商平台一旦成长起来,常常也会被大型连锁药店并购。比如,有业界人士透露,CVS已通过投资持有Curbside的股份,只是投资细节暂未披露。

在美国的市场格局下,因为经营主体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医药市场监管部门理顺医药市场秩序基础比较好。

中国的医药市场刚好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中国的医院一直是药品销售的主渠道,可称得上是“大小通吃”,除了掌控着手术业务和急诊业务,他们还大量接手在欧美国家诊所就能完成的门急诊业务和日间手术,以及一些小型专科医院也能完成的业务;还有就是原本在欧美国家由药店承担的药品销售业务。

2013年,中国处方药市场总规模为9521亿元,非处方药市场规模为1783亿元。其中,医院渠道独占处方药94%的销量;药店占据主导优势的非处方药市场规模偏小,还要被医院分走一块。

第二,“八二格局”大背景下,中国药店市场集中度差,多小散乱局面多年无解。因为市场混乱,医保部门并不信任药店,消费者信任也难以建立。

电子处方流转在美国顺理成章,在中国却被赋予太多的责任,“破除行业格局”,“引领医改趋势”,很可能是医药电商无法承受的责任。市场格局和患者习惯的相辅相成,注定处方外流、医药电商在中国落地之路并不平坦。

此外,中国监管部门一贯过于保守谨慎。上述问题不解决,监管者似乎无意尽快放松处方药网售和医药电商的管制。中国从业者艳羡美国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的同时,苦等政策破题和药品市场新秩序,估计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尽管中国医药电商持续多年以超过50%的增长速度成长,但是市场总规模在2013年还不到50亿元,在以万亿计的中国医药市场中仅相当于一个零头。截至2015年,医药电商的市场规模也仅在百亿级,在市场上依然是新生事物。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医药电商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