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互联网,网络医院可以实现“一步挂号、一键支付、一步取药”,让网络医院可以走得更远,未来,网络医院对我们的生活有何改变?
近日,记者采访深圳市人民医院顾问、资深管理专家杨松,共同探讨网络医院带来的医疗未来。杨松表示,深圳作为全国医改的示范城市,网络医院的出现是对现行医疗服务模式的完善和补充。它通过对人们就诊过程的科学指导,将有助于打破目前医患紧张和“看病难”的僵局,有助于优化甚至改变传统的医院就医流程。
改变1 — 盘活沉睡的体检报告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钟南山认为,医疗改革应该建立起金字塔式的医疗架构模式,即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应该在早期得到发现和治疗,预防其成为重病。
保健体检或是金字塔的基础。杨松告诉记者,他曾和肠胃科专家偶然发现一位给老伴送饭的老人脸色不好,基于经验,肠胃科专家建议老人进行体检。老人被查出胃癌早期,一方面,幸运的在医院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另一方面,“老人连化疗都不用就可以出院。”杨松说。但体检也遭遇尴尬:市民拿到体检报告不知所措,体检报告又成为各大医院沉睡的“数据”。“盘活”体检报告数据,成为医院想做而一直没有做的工作。
网络医院正试图打破困境。记者了解到,市人民医院开设的全国首家网络医院将对所有入库的患者体检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患病人群、可疑人群、健康人群,针对不同人群给予不同的健康管理、指导和长期监测,盘活具有医学价值的体检报告,让医院“院后随访”可以落到实处。
“通过对体检人群进行体监,努力让市民做到‘不得病、少得病、早治病’,建立市民对自己身体的管理,实现从治疗到预防的改变,最终达到全民健体目的。”杨松说,目前网络医院是实体医院的有效补充,但如果能持续发展成集合慢病筛查、医疗保健为一体的新型网络保健模式,“将来,网络医院或成主导,从网络医院中筛查出患病人群,再回到实体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疗。”
改变2 — 让患者有序分流
去大医院看病,市民的深刻体会:难。排队难、挂号难、挂专家号更难,市民看中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更愿意去大医院就诊。杨松说,其实看病难的实质是“看专家难”。在面对医疗资源时,患者也犯迷糊:我需要看专家吗?需要看哪位专家?
医生对医疗资源浪费也有意见。市人民医院院长邱晨是呼吸内科的学科带头人,每周出诊一天,但通过对其就诊病例的分析发现,只有15%的患者需要邱晨亲自诊疗 ,这意味着有85%的优质医疗资源是浪费的。
一面是看病难,一面是有限的医疗资源浪费,医患关系在两难中走进僵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卫计委主任王咏红提出,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问题,关键是要建立起分级诊疗制度,努力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但如何能让患者有序分流?依托体检保健中心的网络医院目的之一就是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杨松介绍,通过网络医院的助理就能把一次就诊变成长期跟踪管理,医院由被动变主动,根据患者的健康变化主动为其提供保健治疗方案,为其预约相对应的门诊医生。深入社区和企业、以市人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为背景的健康小屋不仅有望盘活社康中心,也能让医患互动更为密切。
“患者在社区即可享受到由三甲医院中的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的长期医疗管理,即使到医院也能找到符合病情的医生,这就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缓解患者扎堆大医院看病的现状。”杨松说。
改变3 — 网络医院模式可复制
201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扩大到所有省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深化,县乡村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放眼全国,网络医院能给予何种启示?杨松介绍,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创建项目被列入深圳市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工程中,通过两年运营,患者服务满意度提高,出院病人再住院率、再门诊率明显降低,为全市范围开展网络医院建设进行试点示范。“网络医院模式是可以复制的,不仅深圳的其他医院可复制这种模式,全国其他城市或城镇,也可以复制这种创新的网络保健模式。”杨松说。
不过,杨松提出了存在的困难。目前,网络医院的服务是免费的,但运营过程中需要资金投入。为了推进该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支持医院的400万元已经全部投入启动和试运行中,现在的网络平台运营费用都是由医院支出,网络医院暂时只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延伸。患者保健慢病管理等观念仍未建立,“国内有预防保健意识的人并不多,大多数的人仍是有病了才去看病,没有病不会愿意检查。”杨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