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基层医院实施“收支两条线”后,有些地方反映医生特别是骨干医生收入下降,甚至有医生表示看病“看多看少一个样”。现在,基层医院的状况到底如何?记者在广东惠州市桥东街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探访。
中心主任谢志林介绍说,基层医院刚刚实施“收支两条线”时,政府按人头拨付经费,医护人员工资由财政统发,在当时是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极大支持。不过改革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收支两条线”后,由于定员定岗定编,中心普通医护人员的工资普遍涨幅在20%—30%左右,但中心部分骨干医生的收入或多或少是下降了。过去没有统发时,按业务量计酬,这些骨干医生的收入是比较高的。骨干医生是中心的支柱,收入下降可能意味着留不住人才。
想要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必须通过改善待遇留人,充分体现医生的劳务价值。2015年,当地政府为桥东社区10万余居民的每个“健康档案”支付47.25元,2016年增加到50元。这样的政府购买服务让社区医疗中心找到了开展业务的方向。
桥东街卫生服务中心是惠州市医改后最先开办“家庭医生工作室”的社区医疗机构,解决了许多慢性病患者日常的就医和护理问题,因此很快成为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为此,桥东街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和转制,在做好日常医疗与健康服务的同时,中心全院向“家庭医生”方向转变,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要在社区巡诊、上门问诊、健康讲座等方面各司其责。
“我们又建立了新的考核制度,包括就诊人次、服务质量、病人满意度等,考核确定医生的绩效。”康复科主治医师黄仁松表示。在新的业务开展和新的考核制度下,中心医护人员的工资水平都有显著提高,有些勤于下社区的年轻医生月收入都在6000多元以上。“我每个月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500元。”黄仁松说。
谢志林说,除了正常退休外,再没有骨干医生流失。2015年中心新招了6个医务人员,包括一个硕士,4个本科和一个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