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联动”为的是让医改有序健康进行,然而部分试点将医保基金亏损与医疗控费矛头直指医药并拿医药开刀,一味通过缩减药品价格及消费量来达到所谓的“控费”指标,基本药物制度走了调,百姓“看病贵”并没明显减轻,且导致医药及其产业走下坡路。
不是么?我们看基层基本药物制度是怎样运行的。
一位曾参与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调研的专家说,基本药物制度设计为的是保障人民群众公平、及时获得安全、必需、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放在首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考虑药品生产、定价、招标、流通、配送、使用、报销等环节,确保基本药物稳定生产和充足供应,确保基本药物价格降低和质量安全,确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合理补偿。但在推行过程中,基本药物制度被赋予过多控制医疗费用的期望。目前基本药物制度已覆盖全国,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但因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及政府财政困难、补贴不到位,许多省市“集采”将药品价格作为招标主要任务,于是出现基层常用药、普通药、低价药“消失”,许多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不进购新特药、进口药、辅助药,住院病人院外购药,村室基药少等现象,便宜好用的药断货甚至销声匿迹,农民只好到药店买药;因为这些药物太便宜了,企业挣不到钱,不愿生产,配送机构考虑农村路途远、不方便、成本高,也不愿送。单纯价格问题,让7亿农民庞大医药消费群体受“伤害”。虽然国家也出台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医保或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中配备使用一定数量或比例的非基本药物,但许多基层主管部门不放话,卫生院、卫生室基本药物仍旧是老目录,百姓仍旧用药难。河南省原阳县黄河滩一家村室的200多种药品,基本药物只有不到40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药种类少,原因有三,一是取消药品加成“腾笼换鸟”不到位,尽力压低药占比,二是基药目录与百姓需要不完全相符,三是将基药作为控费的主要对象。笔者认为,基药并不应该是最便宜的药物,更不是说基药就是基层用药。基本药物应该是性价比最好的、国家提供补贴的药物。基层的“三医联动”,必须将基药和基本药物制度及其药品质量、性能及价格一视同仁,“集采”不能单纯盲目招标低价药品。这就需要医保或政府财政对基药招标及其使用给予专门特殊的支持与政策倾斜,比如,将基层弱势群体的基药使用及报销作为“腾笼换鸟”项目内容,尤其是对慢病、大病、末病、贫困家庭及患者,理选择使用优质基药,并给他们高比例的医保支付及社会救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合理、可及享受,而不因药品质量、价格及承受力、医疗资源配置等问题而降低他们对社会的信誉度和对生命及生活质量的信心。
有专家建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应该向“把目录做小”方向发展,向保障全民基本用药公平可及的制度本意转变,更加注重制度的兜底作用而非控费职能,“从筹资、支付、使用、动态调整等方面,调整制度设计的内容和结构”。
因此笔者建议,“集采”要重视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投入产出效益等,在遴选药物品种时,考虑价格但更需要考虑药品治疗与性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应充分考虑基层实际经济水平、疾病病种需要,考虑基层庞大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基层医疗管理正确理解基本药物制度并科学安排实施之,特别是要将“三医联动”作为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实施的方向前提和原则,将医保作为基层享受基药制度的后盾及保障,把疾病治疗效果作为医保的支付条件和标准,以此获取医保基金效益最大化,增加社会的医改获得感。
这方面,安徽、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已率先走了一步,他们针对部分慢性病患者需求,将部分药物作为公共产品以全额保障的形式向居民免费提供,真正实现了基本药物公平可及、人人享有。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实行基本药物全额保障治疗,资金来源是专项财政资金和新农合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