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大量的临床前研究表明,二甲双胍有望成为一种抗肿瘤药物,用于阻止乳腺癌、结肠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的生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中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并不能准确重现人类癌症特征,并且需要二甲双胍达到毒性水平才能发挥抗癌作用。
在这一研究中,A*STAR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的Min-Han Tan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在“更能代表癌症如何在人类中表现”的结直肠癌模型中调查了二甲双胍的抗癌能力,并取得重要进展。
具体来说,研究小组从2名患者身上采集了癌症组织样本,并将它们移植到小鼠体内。运用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证实,直接移植患者组织到小鼠中保留了原始肿瘤的遗传、分子和组织特征。
接着,科学家们利用这些小鼠模型,评估肿瘤如何响应二甲双胍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目前治疗结直肠癌的一线疗法)。
“正常浓度”就可发挥作用
结果显示,24天后,二甲双胍抑制肿瘤生长至少50%,而当将二甲双胍与5-氟尿嘧啶联用后,它们可抑制来自其中一名患者的肿瘤移植(the tumor grafts from one patient)达85%。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实验使用的二甲双胍浓度相当于被用于治疗人类糖尿病的二甲双胍浓度。Tan博士强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他解释道:“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常是将癌细胞注入宿主动物中,而不是直接移植肿瘤组织到小鼠体内。在这些模型中,需要较高水平的葡萄糖、胰岛素和生长因子来建立细胞培养。我们怀疑,这种人工环境意味着,先前的研究需要更高水平的二甲双胍来阻止肿瘤生长。而在这一研究中,我们利用人类治疗糖尿病所需的二甲双胍剂量,证明了它的抗癌效应。”
利用患者肿瘤移植的首个调查
那么,二甲双胍究竟是如何发挥抗癌作用的呢?研究发现,这一“神药”是通过激活一个与癌症抑制有关的细胞途径,以及降低癌细胞氧消耗来实现它的治疗效果。
据悉,这也是利用患者肿瘤移植研究二甲双胍治疗结直肠癌的首个调查。Tan博士总结道:“我们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具有治疗结直肠癌的潜能,并解释了这背后的机制。不过,虽然该研究的动物模型有所升级,但真正用于人类疾病治疗,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进行进一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