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被看做是解放医生这种生产力的重大举措,很多人由此似乎看到了医疗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但种种迹象表明,医生离开体制多点执业困难重重,目前唯一的可能只有在体制内换一个地点继续为体制做奉献。这实际上与多点执业的初衷完全相悖。
多点执业实施的本来目的,是使医生离开体制到其他场所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这些场所应该包括现有的体制外的医疗机构,也包括医生自己开设的医疗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最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然而,在当前的医疗体制中,医生离开体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来自体制内的阻力,没有哪个医院的领导会允许自己的员工到其他单位赚钱。这种体制上的限制使得多点执业几乎无法实施。而可以预见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特殊的体制问题都不可能得到解决,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多点执业恐怕很难实现。
不过,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是,一种伪多点执业却在各大医院中悄然兴起,那就是出没于各种医联体内部的所谓多点执业。
为了解决医疗资源严重的不均衡分布,近年来分级诊疗的政策逐渐铺开。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医改政策,其目的是使聚集于大医院的病源向基层医院分流,最终目的是彻底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的运营中,病人资源意味着财富,这笔财富向基层医院分流对基层医院来说是一个好事情,但对大医院却是致命的一击。这将意味着大量病源的流失。病源流失后,不但造成收入的大幅度减少,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这逼迫大医院不得不对自己的经营策略做出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医联体这种新生事物出现了。表面上看,医联体可以使医疗资源重新整合优化,实际上却会带来很多的弊端,比如医疗市场的高度垄断、民营医院生存空间的进一步缩窄等,这种政策主导的医改措施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有严重的冲突,因此注定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医联体的运营中,一项核心的工作内容就是技术下沉,大医院的医生定期到基础医院开展工作甚至任职。表面上看,这样的措施对医联体内部的各单位都有好处,但对医生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医生在大医院内部工作已经非常繁忙,在此基础上如果再要抽时间到医联体内部其他医院执业的话,会使工作量明显增加,医生普遍不乐意做这样的事情;其二,医联体内部完成的医疗工作,往往带有公益性甚至会被当做本职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的劳动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会明显打击医生的积极性。
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恰好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多点执业的机会,表面上看是应该深受医生欢迎的,而由于医生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使得这种所谓的多点执业完全背离了政策的本质,因此反而会遭到医生的排斥。
多点执业应该是医生自己主导的医疗行为,这是该政策真正的精髓。而如今的所谓多点执业完全是政策指令性的强制行为,既违背了医生个人的意愿,又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所以不能算作真正意义的多点执业。
医疗市场飞速发展,种种矛盾不断凸现,多点执业本是一剂解决问题的良药,但由于体制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使得这项政策很难真正得以实施。广大医生要想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